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改起来倒方便些。

    更漏声转至丑时正,翰林院外传来打更人小心火烛的喊声,惊起栖在槐树上的夜鸦。欧阳修忽觉喉间发紧,取过建盏啜了口冷茶——这是三司使张方平送的小龙团,茶饼上的蟠龙纹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刘攽已伏在案上打起了盹,袖底露出半截《东京梦华录》手稿,上面记着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却在西夏青盐处画了个醒目的红圈。

    窗外的月亮偏西了些,将崇文院的飞檐影子投在砖地上,像柄斜倚的玉如意。欧阳修铺开新的宣纸,准备为《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作注,笔尖悬在半空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隐隐的驼铃声——那是西夏商队趁着夜色入城,驮着的不知是青盐、毛毯,还是暗藏的兵器图纸。他忽然想起真宗朝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的榷场亦是这般昼夜不息,

    traded

    goods与机密情报,从来都在月光下并行不悖。

    学士,该用些粥了。小吏端来青瓷碗,里面是粟米粥配腌菜,这是史馆夜值的例食。欧阳修刚要动筷,却见刘攽忽然惊醒,盯着案头的《政要》残卷道:永叔兄,方才忽然想到,玄武门之变时,太宗若真‘跪吮上乳’,恐是鲜卑旧俗,非中原孝道……话音未落,窗外忽有疾风掠过,将案头的活字模吹得四散,唐宗史等字在砖地上滚成一片,倒像是历史的碎片,在丑时的烛影里等待重新拼合。

    欧阳修笑了笑,夹起一箸腌菜送入口中,咸涩在舌尖漫开。他知道,这一夜的辩论与应酬,不过是盛世文渊阁里的寻常片段——史馆里的每一支烛、每一卷书、每一个字模,都在为这个朝代记录着辉煌与隐忧。当丑时将尽,第一缕晨光即将爬上殿角的鸱吻时,他忽然在《新唐书·太宗本纪》的空白处补了一句:史笔如镜,可照人主之面,亦照天下之心。

    案头的活字版在晨风里轻颤,仿佛在应和远处传来的市井早声——卖炊饼的老汉已推着独轮车走在御街上,早朝的官员们正提着纱灯赶往东华门,而翰林院的烛火,仍将在这个盛世的凌晨,继续照亮那些即将被载入史册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无数个如丑时这般,在明暗交织中悄然流逝的时刻。

    寅时·枢机(04:00-06:00)

    开封府鼓院的牛皮鼓在寅时初刻响了第三声,包拯搁下刚批注完的《宋刑统·厩库律》,犀角带銙撞在枣木公案上发出闷响。值夜的皂吏掀开仪门帘幕,冷风卷着未散的夜露扑进堂内,映得廊下正大光明匾额上的金漆字忽明忽暗——这是嘉祐三年三月初三的凌晨,距日出尚有一个时辰,击鼓人怀中抱着的蓝布包袱正在滴水,在青砖地上洇出暗黄的水痕。

    堂下何人包拯的话像块坠地的镇纸,惊飞了梁柱间栖息的燕雀。答话的是个年约五旬的老汉,衣摆沾着城郊黄土,膝盖上的补丁用的是粗麻布,小人陈顺,住西岗坊,昨日晌午在巷口茶摊歇脚,竹篓里的二两碎银竟被蚂蚁叼走了!他抖开包袱,里面躺着半片发霉的炊饼,数十只黑蚁正顺着饼屑爬动,在灯笼光下泛着微光。

    刑房书吏周墨轩凑过来,手中验尸格目上的墨迹未干:大人,去岁亦有铜钱黏蜜引雀啄食案,此类虫兽窃物案虽罕见,却多有隐情。包拯点点头,目光落在老汉颤抖的指尖——其掌心有新鲜的木刺扎痕,指甲缝里嵌着河沙与木屑,显然是个木工。他起身绕过公案,靴底碾过砖地上的蚂蚁,忽然瞥见老汉包袱角落露出半截带齿的金属片,状如钥匙。

    随我去银库。包拯解下腰间金鱼袋,示意衙役备马。开封府银库位于后院西侧,青砖围墙高逾两丈,墙角生着几簇苔藓,在月光下泛着青白。库吏李贵睡眼惺忪地打开库门,樟木香混着银锈味扑面而来,十二只贴有元丰库左藏库封条的檀木柜整齐排列,柜脚处果然聚着数十只蚂蚁,正顺着柜腿向上攀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汴京十二时辰简介 >汴京十二时辰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