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包拯取过验银的银针,在老汉带来的碎银上轻轻一刺,针身竟泛起青黑色——这是铅锡假银!他忽然转身盯住库吏,昨夜子时谁当值李贵的冷汗浸透了皂衣,喉结滚动着说不出话。周墨轩翻开值夜簿,见李贵名下画着歪斜的卯字,再看柜中银锭,发现每锭底部都有极浅的刮痕,显是被人偷换过芯子。

    蚂蚁喜甜,却为何聚在银柜包拯忽然蹲下身,用银簪挑起墙角苔藓,只见土层里埋着半块浸过蜂蜜的碎银,有人将假银浸蜜,引蚂蚁聚集为号,再趁乱调换真银。他目光扫过库吏腰间的鎏金钥匙——此钥匙乃开封府特制,齿纹与库柜一一对应,非掌管钥匙者不能为。李贵扑通跪地,鬓角的白发沾着库中浮灰:小人受城西李衙内指使,每月调换十锭......

    寅时三刻,包拯带着衙役行至惠民河中游,沿岸的灯笼映得河水泛着橙红。去年竣工的石堤上,五六个锦衣少年正倚着新栽的柳树调笑,靴底踩着堆砌的青砖,旁边堆放的木料已占去三分之一河道。何人在此违建包拯的话惊落枝头花瓣,为首少年转身,腰间玉带上的双鹤纹在月光下格外刺眼——竟是泰宁军节度使王承衍的侄子王昭远。

    包大人来得巧,王昭远甩了甩手中的象牙扇,扇面上绘着《金明池夺标图》,某欲在此建座水阁,与民同乐。他身后的河工正用铁锹填埋新挖的地基,泥土中露出半截刻着惠民河界的界石。包拯蹲下身,指尖划过界石上的凿痕:景祐二年诏命,惠民河两岸各留三丈为疏浚道,你竟敢凿毁界石

    随行的都水监丞呈上舆图,月光下可见惠民河如银带穿城,东南连通汴河,西北直达新郑。王昭远的笑意僵在脸上,忽有巡河卒赶来禀报:上游发现沉船,堵塞河道!包拯登上河岸边的望火楼,只见数十艘漕船滞留河面,船工们正用竹篙戳着河底的木桩——正是王昭远私设的拦河坝。

    取《宋刑统·河防令》。包拯的声音混着渐起的风声,书吏展开黄绢,上面朱笔圈着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若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赃重者坐赃论。王昭远的象牙扇啪嗒落地,扇骨上的鎏金剥落,露出底下的刻字承平乐——讽刺至极。衙役们撬开木料堆,露出藏在下面的私盐袋,白花花的盐粒顺着木板缝隙滚落,在晨光里像撒了一地碎银。

    回到开封府时,卯时初刻的钟鼓声从宣德门传来。包拯在签押房用冷酒就着胡饼充饥,案头堆着新到的急递文书:两浙路转运使报海水倒灌,冲毁盐田三十顷;陕西路提刑司奏报私铸夹锡钱泛滥。他忽然想起方才在银库发现的假银,与陕西夹锡钱如出一辙——都是铜中夹铅锡,十钱仅值三钱。

    大人,陈顺的木工籍查清楚了,周墨轩呈上户帖,他正是去年参与银库修缮的匠人,知晓库柜构造。包拯搁下酒盏,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寅时将尽,开封府的晨衙即将开始,会有更多的百姓怀揣状纸等候击鼓。他提起狼毫,在王昭远的卷宗上批道:毁堤盗盐,按律当杖八十,枷号三日,限三日内拆毁违建,赔修界石。笔尖悬在嘉祐三年三月初三处,忽闻前院传来喧哗,原是晨市的商贩已挑着担子经过府前,叫卖声里混着磨剪子磨菜刀的吆喝。

    惠民河上的晨雾正在消散,早起的水鸟掠过河面,啄食漂在水上的桃花瓣。包拯站起身,整理官服上的展翅乌纱帽,犀角带銙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顶乌纱帽戴了三年,帽翅上的漆色已有些许剥落,却比任何珍宝都沉重。他知道,寅时的这两个时辰,不过是开封府无数个日夜中的寻常片段:断不完的案件,查不尽的贪腐,修不完的河道,还有永远在晨光里苏醒的汴京,带着盛世的喧嚣与隐忧,在惠民河的涛声中,日复一日地流淌。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开封府的鸱吻时,包拯已坐在公案后,听着下一个击鼓人的诉求。堂前的青铜水盆里,倒映着他严肃的面容,水面上漂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汴京十二时辰简介 >汴京十二时辰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