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木架上的活字模轻轻颤动——那是他用胶泥刻了百来个言字旁,按《广韵》韵部排列,用棉线穿成串挂在梁上,像极了药铺里晾晒的陈皮。

    毕师傅,沈博士到了!学徒小六掀开用粗麻布做的门帘,带进来的不仅是穿皂色圆领衫的沈括,还有街角包子铺飘来的葱香。沈括腰间挂着的皮质书袋鼓囊囊的,露出半截《九章算术》的书角,这是他昨日在大相国寺淘的五代旧刻,书页间还夹着前朝僧人写的批注。

    又改良了字模沈括盯着案头新制的菱形底座活字,指尖划过字背的凹槽,上次说的‘排字易散’,可是用了‘界行’分隔毕昇放下刻刀,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这位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太常寺奉礼郎,总能一眼看出关键。他捧起半尺见方的铁制印版,版面上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的黏合剂固定着三行活字,每字之间嵌着三角形界条:沈官人瞧,这般排版,既防字模歪斜,又省了画界行的功夫。

    沈括掏出鹿皮笔记本,用狼毫蘸着松烟墨记录: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他忽然停笔,望着毕昇掌心的烫疤——那是上个月试验新黏合剂时被蜡油溅到的,若遇着潮湿天气,这黏合剂怕是要化毕昇笑了笑,从陶瓮里取出块干燥的胶泥字模:已试过在胶泥里掺茯苓粉,烧出来的字模吸水率减了三成。

    工坊外忽然传来推搡声,六个穿短褐的雕版匠人闯了进来,手中举着还我生计的木牌,领头的王大麻子曾和毕昇同在杭州荣宝斋做刻工,此刻鼻子几乎要碰到毕昇胸前的围裙:你倒好,偷了雕版的手艺去弄什么活字,可知杭州城已有三家刻坊关张他身后的匠人跟着起哄,有人踢翻了地上的字模箱,胶泥刻的之乎者也滚得满地都是。

    沈括正要呵斥,忽见巷口有人下马,月白襕衫衬着腰间的银鱼袋——竟是刚中进士的苏轼。各位师傅且慢!苏轼抬手止住匠人,从袖中取出自己的《南行集》手稿,苏某此来,正为请毕师傅用活字刻印,若成,愿送每人一套国子监刻本《论语》。王大麻子盯着手稿上的蝇头小楷,语气稍缓:活字印的书,能有雕版清晰

    毕昇趁机捡起一块字模,在印版上排了活字胜雕四字,滚上松烟墨,往桑皮纸上一压。字迹清晰如刀刻,笔画边缘甚至能看见胶泥的细微气孔。苏轼击节赞叹:妙哉!比之雕版,省去雕版、存版之劳,若有错字,亦可随时更换。他忽然指着活字的右上角:此处缺了笔画,可是刻坏了毕昇摇头:非也,这是‘活字’的‘活’,特意留了修改余地,若遇着‘生活’‘存活’,便补刻偏旁。

    匠人里有人捡起印好的纸片,对着阳光细看:字模之间的缝隙倒匀整,比之雕版的刀痕,另有一番意趣。沈括趁机解释:每字独立,可重复使用,印完一书,拆版即可排他书,省了多少木料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画着活字印刷的流程图,且看这排版工序,比之雕版的‘写样上版、雕刻、刷印’,快了何止三成

    王大麻子忽然盯着毕昇的工作台,看见角落里堆着的废字模——有些缺了笔画,有些烧裂了边角。这些废模如何处置他踢了踢一块裂成两半的木字旁,雕版刻坏了,还能当柴火烧,这胶泥碎了便一文不值。毕昇蹲下身,捡起一块完整的废模:碎了的字模,磨成粉可作黏合剂填料,烧裂的便改刻简笔字。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亻字旁,其中几个便是用废模改刻的。

    苏轼忽然想起什么,从马袋里取出一锭徽墨:早闻毕师傅善制胶泥,此墨以松烟混鹿胶,不知能否掺入字模毕昇眼睛一亮,接过墨锭仔细端详:若在胶泥里加些松烟,烧出来的字模更耐磨损。他转头对沈括道:沈官人,上次说的‘按韵归字’法,可绘成图册了沈括点头,从书袋里取出一卷绢帛,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广韵》206韵部的字模分类,如此,排字工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汴京十二时辰简介 >汴京十二时辰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