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图索骥,可比雕版的‘查字分版’快得多。
巷外的喧哗声渐渐平息,几个匠人凑过来细看活字版,王大麻子的态度已软化:我等并非反对新法,只是担心丢了饭碗。毕昇拍了拍他的肩膀:雕版有雕版的妙处,活字有活字的用场,今后若有大部头书,仍需你们雕版,小部头的诗稿、医书,便用活字。他指了指墙角的雕版架,上面还放着未刻完的《唐本草》,我这工坊,雕版与活字并存,如何
辰时三刻,阳光已爬过坊墙,照在院子里晾晒的字模上。毕昇带着苏轼参观活字存储柜,三十六个抽屉按天、地、人、金、木、水分类,每个抽屉用标签注明韵部,标签上的字正是用活字印的。待字模攒够五万,毕昇敲了敲最下层的抽屉,便能印《太平御览》这般大部头了。苏轼摸着抽屉上的铜拉手,忽然想起在国子监见过的活字试印本,字迹虽不如雕版精美,却自有一股灵动之气。
毕师傅,前阵子刻的《梦溪笔谈》试印本,可还有沈括忽然问道。毕昇从案头抽出一本小册子,封面梦溪笔谈四字用四种字体排印——这是他试验不同字模效果的样本。沈括接过翻看,见里面记载着磁石指南虹能入溪等条目,每遇错字,便用小纸条贴在旁边修改,如此校改,确比雕版方便百倍。
工坊外传来货郎的拨浪鼓声,卖的是新到的徽州宣纸。毕昇买了一沓,对着阳光查看纸纹:此纸薄而坚韧,最宜活字印刷,比之桑皮纸,吸墨性强三分。他忽然想起什么,对苏轼道:苏公子的《南行集》,可用三种字体排版——诗用楷书,注用行书,序用隶书,如何苏轼大喜:正合我意,若能在书末印上‘活字印于嘉祐三年春’,更妙。
辰时将尽,王大麻子带着匠人告辞,临走前拿走了毕昇送的活字入门手册——上面画着刻字、烧模、排版的步骤,还有如何避免字模歪斜的小贴士。沈括仍在记录,笔尖划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一句,忽然抬头对毕昇道:此等技艺,当传于后世,某定要写入《笔谈》。
毕昇望着院子里忙碌的学徒,看着木架上整齐排列的字模,听着远处传来的雕版匠人开工的凿刻声,忽然觉得这辰时的阳光格外温暖。他知道,自己发明的不是简单的字模,而是一种让文字流动起来的可能——就像汴京的汴河,让南来北往的货物流通,活字让千言万语得以快速传播。当苏轼的《南行集》用活字印出第一页,当沈括的笔记详细记载下每一个细节,当雕版匠人们渐渐接受了这种新技艺,属于活字印刷的时代,正在这个辰时,悄然拉开了序幕。
巳时·阡陌(10:00-12:00)
陈敷的踏犁尖在青泥里划出第五道沟时,巳时初刻的日头正攀上桑树顶。湖州乌程县的水田泛着粼粼波光,新翻的泥土里混着去年的稻茬,散发出潮湿的腐殖气。他直起腰,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望着妻子李氏在三丈外的育秧田里分苗,竹制秧马在泥水中划出细碎的涟漪——这是他按《齐民要术》改良的育苗工具,四足带齿,可防陷入烂泥。
当家的,试试这‘区田法’的间距。李氏摘下斗笠,露出鬓角未干的水珠,手中握着刻有寸格的木尺,昨儿里正说,苏州府用这法子,亩产多收三斗。陈敷接过木尺,见尺身刻着区田方深各一尺,间距离三尺的朱字,正是他从东京国子监刻本上抄来的。去年冬日,他曾带着自酿的米酒,向路过的太学生请教此法,不想竟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踏犁的梨木把手还带着体温,这是他照着江淮流民带来的江东犁改制的轻便版本,无需耕牛,两人便可操作。陈敷踩下犁辕,新土翻起时,忽见土块里蜷着条蚯蚓,紫灰色的躯体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粪药该撒了。他对李氏道,指了指田埂边堆着的腐叶堆——那是用稻秆、畜粪和河泥沤制的有机肥,经一冬发酵,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