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寓虽小,但阳光充足,有一个面向内院的小阳台,是完美的写作空间。
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我的创作如泉水般涌出。我开始写一部长篇,讲述一个女孩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自我、克服恐惧的故事。这不仅是一部,更是我自己成长历程的艺术升华。
苏晓曼和我依然经常见面,一起参加文学活动,交流创作心得。但我不再将她视为自己的救赎或依靠,而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文学伙伴。
冬天来临,巴黎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雪雾中,显得格外梦幻和宁静。
一天,我收到了程亦川的邮件。他告诉我,他获得了一个来法国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下个月就要来巴黎,为期三个月。
不知道能否请你推荐一些住处如果方便的话,也想约你喝杯咖啡,听听你在巴黎的见闻。他在邮件末尾这样写道。
看到这封邮件,我的心情有些复杂。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四个月,这段时间,我们偶尔会通过邮件分享各自的近况,但联系并不频繁。
思考了一会儿,我回复了他,推荐了几个适合学者居住的社区,也答应了见面的邀约。
程亦川来巴黎的那天,我在一家靠近卢浮宫的咖啡馆等他。远远地,我看到他穿过马路朝咖啡馆走来,依然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但似乎比上次见面时更加轻松自在。
好久不见,他微笑着在我对面坐下,你看起来气色很好。
你也是,我真诚地说,学校的工作还顺利吗
就这样,我们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他告诉我,他最近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正在筹备一本关于现代文学流派的专著;我则向他分享了我在巴黎的创作和生活。
交谈中,我发现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了婚姻的羁绊,我们反而能够更加轻松地交流,更加坦诚地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我读了你最近发表的几篇短篇,程亦川说,眼中流露出真诚的欣赏,比以前更加成熟和深刻了。巴黎对你的创作真的很有益。
谢谢,我微笑着说,这座城市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勇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偶尔会一起参观博物馆,或是在塞纳河畔散步,讨论文学和艺术。有时,苏晓曼也会加入我们,三个人坐在咖啡馆里,就某个作品或某种创作理念展开热烈的讨论。
奇妙的是,这种三人的相处模式竟然出奇地和谐。程亦川对苏晓曼的才华表示赞赏,苏晓曼则对程亦川的学术见解充满敬意。而我,则在这两个对我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和自在。
春天来临,巴黎的花园里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整座城市仿佛重获新生。
我的长篇《玻璃罩之外》终于完成了。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勇气和自我发现的故事,融合了我在中国和法国的经历和感悟。
苏晓曼是第一个读完全稿的人。她激动地告诉我:这是一部杰作,若溪。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灵魂的探索之旅。
程亦川也读了这部作品,他的评价更为克制,但同样充满真诚:你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不再模仿任何人,也不再受任何框架的限制。这是真正的创作自由。
得到他们的肯定,我感到一种深沉的满足和安宁。这部作品凝聚了我过去一年来的所有思考和成长,是我对自我的一次全新定义。
在苏晓曼的帮助下,我将作品投给了一家法国出版社,同时也联系了国内的出版机构。出乎意料的是,两边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够出版这部作品。
看来你要成为国际作家了,苏晓曼半开玩笑地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我微笑着摇摇头:我只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