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核桃回来。结果家里没锤子,我就用炒勺砸,砸了十几次才裂开,还把灶台砸出个坑。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眼角却泛着泪光,后来你问我,爸爸是不是会魔法,怎么核桃砸着砸着就变成了琥珀色的糖核桃。

    黄夏伸手触碰照片,指尖掠过父亲卷曲的刘海,那是他年轻时唯一的发型。她忽然明白,这家餐馆的每一块砖、每一口锅,都不是冰冷的建筑材料,而是刻满了他们一家人的指纹与回忆。智能厨房可以复制菜品的味道,却复制不了灶台凹陷里的父爱,复制不了围裙上的酱油香,复制不了储物柜里的土豆与眼泪。

    拆迁通知......林筱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其实上个月就收到了。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封口处有被泪水洇开的痕迹,我和你爸商量过,想等你毕业再告诉你。

    黄耀斌猛地抬头,与妻子对视。林筱的眼里有歉意,有不舍,还有二十年风雨同舟的坚定。他忽然想起结婚时,两人在出租屋的墙上贴的那张梦想清单,第一项就是开一家温暖的餐馆,最后一项是白发苍苍时,还能一起在餐馆门口看夕阳。

    妈,为什么不早说黄夏的声音里带着哽咽,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因为我们知道,黄耀斌打断女儿的话,有些告别,需要时间准备。他转身看向厨房,晨光中,老式挂钟的钟摆左右摇晃,炒勺挂在墙上,像一排等待演奏的乐器。但有些东西,是拆不掉的。

    黄夏忽然想起上周整理仓库时,发现的那本旧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第一笔收入:酸辣土豆丝,8元,旁边画着个笑脸。还有女儿幼儿园的学费、林筱的围巾钱、换灶台的瓷砖费......每一笔账,都浸着酱油与汗水的味道。

    我想通了,黄耀斌从口袋里掏出那块蓝白手帕,铺在吧台上,当年我们用破砂锅炖出第一锅汤时,从没想过能走到今天。现在就算拆了这房子,也拆不了我们的手艺,拆不了客人心里的灯火。

    林筱走过来,将手轻轻放在丈夫手上:小夏,你爸爸说得对。还记得那年火灾吗所有东西都烧没了,可第二天,老客人们带着锅碗瓢盆来帮忙,说没了餐馆,我们去哪儿吃家常菜。

    黄夏看着父母交叠的手,忽然想起智能菜谱里的温度曲线。那些起伏的线条,多像父母脸上的皱纹,多像餐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她站起身,平板电脑在手中变得滚烫:我要做一个项目,她的声音里带着新的坚定,记录餐馆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故事,让它们变成永远不会拆迁的数字星辰。

    窗外,霜降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照在深夜食堂的招牌上。黄耀斌看着女儿眼中的光,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比建筑更永恒——那是传承的手艺,是温暖的记忆,是无论何时都会为夜归人亮起的灯火。

    夜幕降临时,黄夏坐在吧台前,打开三维扫描设备。红光扫过灶台的凹陷,扫过墙上的老照片,扫过父母忙碌的身影。平板电脑上,餐馆的虚拟模型逐渐成型,每一道皱纹、每一块油垢都被精准记录,却又在数据中焕发新生。

    林筱在厨房炖着今晚的例汤,香气漫过整个空间。黄耀斌站在女儿身后,看着屏幕里的虚拟灶台,忽然伸手在虚拟空间里点了点那个凹陷:这里,要标上核桃坑,2005年冬。

    黄夏笑了,在备注栏里写下:此处藏着一颗父亲的星星,砸开核桃时,也砸开了时光的坚硬外壳。她转头看向父母,他们的影子被台灯拉得很长,投在墙上的老照片旁,像一幅新的全家福。

    窗外,第一颗星星爬上夜空。黄耀斌知道,无论未来如何,有些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炖锅里的汤,无论换多少个灶台,只要火候到了,总会熬出最浓的香。

    第五章:千人请愿书

    冬至前一日,雪粒子如碎玉般敲打在玻璃上,在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灶台间的星茫·第二部简介 >灶台间的星茫·第二部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