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孤儿和两位年迈的学者。他们是焚书令下的幸存者,靠背诵保存下部分典籍。
先生请看。白发苍苍的邹衍将一捆竹简铺在石桌上,这是我默写出的《诗经》十五国风。
无会子惊讶地看着那些工整的字迹:您全都记得
不全。邹衍苦笑,有些篇章随着被烧毁的竹简永远消失了。就像我那死在坑中的弟子们...
一阵沉默后,无会子轻声吟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邹衍浑浊的眼中突然涌出泪水:您也懂诗
略知一二。无会子望向殿外玩耍的孩子们,我想教他们认字读书,您愿意帮忙吗
就这样,破败的道观渐渐有了生气。白天,孩子们跟着邹衍学习诗书礼仪;傍晚,无会子带他们辨识草药、练习养生导引之术。入夜后,众人围坐在篝火旁,听无会子讲述老庄的哲理。
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问。
无会子指着院中那棵歪脖子枣树:你看它,没人修剪却长得正好。不强求,不造作,顺应本性就是自然。
第十二章
寒衣
十月初一这天清晨,无会子在道观前的空地上搭起祭坛。消息不胫而走,附近村民纷纷带着自制的纸衣和供品前来。
道长,这是我给父亲做的棉袄。一个跛脚老人递上精心折叠的纸衣,他死在长平,四十年了...
无会子郑重地接过,将纸衣放在祭坛中央。很快,祭坛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祭品——有用草编的战马,画着笑脸的木质人偶,甚至还有小巧的陶制房屋。
正午时分,无会子身着素袍,手持桃木剑开始主持仪式。他按照东莱古法,先向四方神灵行礼,然后点燃艾草净化场地。
今日我们聚集于此,不为别的,只为缅怀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亲人。无会子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寿。肉体虽灭,精神长存。诸位所祭之魂,必能感知这份心意。
随着纸衣一件件点燃,人群中传出压抑的啜泣声。烟雾缭绕中,无会子仿佛又看见了蒙和他的旅贲军兄弟们。他们站在远处对他微笑,身影渐渐淡去。
仪式结束后,一位富商模样的男子拦住无会子:道长此举不怕官府追究
无会子笑而不答,只是指了指天上的流云。富商若有所思,次日便派人送来十石粮食和修缮道观的材料。
第十三章
问道
冬去春来,无会子的名声传遍了东莱郡。不仅普通百姓来找他看病问卜,连郡守也派人请他去看风水。但他始终住在简陋的道观里,粗茶淡饭,一袭布衣。
这天,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出现了——良,那个在咸阳告发他的同袍。良比记忆中苍老了许多,左臂空荡荡的袖子随风飘荡。
两人在观前的石桌旁相对而坐,良久无言。最终还是良先开口:我这条胳膊丢在骊山...为救一个孩子。
无会子给他倒了杯苦荞茶。
当年告发你后,我夜夜梦见旅贲军的亡灵。良的声音颤抖,后来我主动请调去监工骊山陵,想用苦行赎罪...
不必说了。无会子打断他,你看这茶杯。
良低头看去,只见茶水中映出自己憔悴的面容。
水本清澈,映出什么就是什么。无会子轻声道,心若澄明,过往种种不过倒影。
良的眼泪滴入茶中,荡起一圈涟漪。当水面恢复平静时,他看见两人的倒影并排而立,再无隔阂。
留下吧。无会子说,这里缺个教孩子们习武的先生。
夕阳西下,道观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十四章
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