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如说是警告——反抗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而他和苏砚掀起的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席卷整个大朔王朝。

    科举制的破晓之光

    皇城的晨钟惊起满树寒鸦,陈默望着宫门外张贴的黄榜,新制科举取士四个朱砂大字在朝阳下刺得人眼眶发烫。昨夜皇帝突然召见,案头摆着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烛火摇曳中,帝王疲惫地挥了挥手:拟旨吧。

    data-faype=pay_tag>

    三个月后,第一场科举开考。贡院外,身着粗布的寒门子弟攥着笔墨,与锦袍玉带的世家公子比肩而立。陈默站在监考官列,看着搜检官从考生袖中抖出夹带的纸条,突然想起从前自己捧着举荐信在吏部衙门前徘徊的模样。

    陈大人,这是第三例舞弊了。副手递来案卷,其中一人竟是户部侍郎的远房侄子。陈默翻开供状,舞弊者供称往年皆是如此。他的指甲掐进掌心,眼前浮现出苏砚临终前的惨状——就在新制推行前夕,苏砚的尸体在护城河被发现,喉间一道致命伤口。

    放榜那日,整个京城沸腾。三甲之中,两名寒门子弟赫然在列。陈默主持琼林宴,看着新晋官员们向皇帝叩首谢恩,恍惚间觉得一切恍如隔世。直到晚宴散场,他在宫道上撞见三皇子,对方似笑非笑地擦肩:陈大人好手段,只是不知这新制能走多远

    次年,陈默升任礼部尚书,着手修订科举细则。当他将禁止官员子弟三年内参考的条款呈给皇帝时,殿外突然传来惊雷。帝王盯着奏折不发一语,最终朱笔圈下:准奏。

    深夜的尚书府,陈默在书房反复摩挲苏砚留下的折扇。扇面革故鼎新四字已有些褪色,案头却堆满各地官员的密信,恳求他对自家子弟网开一面。窗外暴雨倾盆,他猛地推开窗,雨水混着泪水砸在脸上——曾经发誓要打破的枷锁,如今竟要由他亲手加固。

    三年后,新科状元郎是陈默恩师的嫡孙。放榜次日,御史台收到匿名举报,称考试题目考前已在权贵圈子流传。陈默看着弹劾自己的奏章,忽然想起父亲狱中那封举荐信。他将奏章投入火盆,火苗舔舐着纸张,也吞噬着他最后的清明。

    当他走出书房,望着府中张灯结彩庆祝的人群,终于明白苏砚至死都没说出口的真相:或许从来没有什么完美的制度,反抗者终将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而历史的车轮,永远在破旧与立新的轮回中碾过每一代人的理想。

    青云路上的迷失者

    陈默坐在尚书府的书房里,案头堆满了各地官员送来的贺礼。金丝楠木匣里装着西域进贡的夜光杯,锦缎包裹的是江南绣娘耗时三月的双面绣,更有不少名帖上附着数额惊人的银票,无一不在讨好这位新晋礼部尚书、科举制度的实际掌控者。

    大人,翰林院王大人求见。管家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陈默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示意将人带进书房。王大人进门便深深作揖,脸上堆满笑意:陈大人,犬子今年也想参加科举,还望您多多关照。说着,袖中滑出一张田契,上面赫然写着百亩良田。

    陈默的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敲击,想起三年前自己在贡院铁面无私查处舞弊的模样。那时的他,眼神清亮,心中装的是天下寒门学子。可如今,面对这赤裸裸的贿赂,他竟没有立刻拒绝。王大人言重了,令郎若是真才实学,自然...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化作一声叹息。

    送走王大人后,陈默独自来到后院。荷塘里的荷花早已枯萎,只剩下残败的荷叶在寒风中摇曳。他想起苏砚曾说:科举制是照进黑暗的光,但光久了,也会让人睁不开眼。那时他不懂,现在却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随着权力的增大,陈默发现自己越来越身不由己。皇帝对他愈发倚重,朝中大臣却对他又恨又怕。为了推行科举制的细则,他不得不与各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权途茧缚简介 >权途茧缚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