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肩膀:陈大人,这次殿试可要多多关照我推荐的人啊。话语中看似亲切,实则带着不容拒绝的威胁。而他,竟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放榜那日,京城百姓议论纷纷。本该名列前茅的寒门才子名落孙山,取而代之的是一众官员子弟。街头巷尾,有人痛骂科举制也成了权贵的玩物,有人却摇头叹息:天下乌鸦一般黑,新制旧制又有何区别这些话传到陈默耳中,如同一把把利刃,剜着他的心。
为了平息民怨,陈默决定效仿当年旧制下官员的做法——制造舆论,打压异议。他指使亲信在茶楼散布谣言,称落榜考生是因文章犯了忌讳;又以蛊惑民心的罪名,将几个带头抗议的学子投入大牢。当他站在天牢前,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变得憔悴不堪,心中竟闪过一丝麻木。
深夜,陈默独自在书房饮酒。铜镜中,他的面容已染上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再也没有当年的清亮与坚定。案头摆着各地官员送来的贺礼清单,与多年前他厌恶的那些贿赂文书别无二致。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模样,想起苏砚遇害时那惨状,泪水不受控制地滑落。
窗外,新一轮的科举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陈默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满腔热血的反抗者,而是变成了曾经最痛恨的人。他用曾经反对的手段维护着新制度,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这场反抗与变革,终究成了权力轮回中的又一个注脚。
觉醒时刻
深冬的大雪覆盖了京城的红墙绿瓦,陈默坐在尚书府的暖阁里,望着炭盆中跳动的火苗出神。案头堆满了新一年科举的筹备文书,可他的目光却被角落里一封泛黄的信笺吸引——那是父亲当年写给他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清正仕途的期许。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大人!侍卫神色慌张地闯进来,城外有学子聚集,举着还我公道的旗号,正往城门方向行进!陈默猛地起身,撞翻了身旁的茶盏。滚烫的茶水泼在那份舞弊案的卷宗上,晕开一片墨渍,仿佛在嘲笑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登上城楼时,陈默看到了令他心悸的一幕。数百名学子顶着风雪,高举着写满控诉的白布,为首的青年正是去年被他以蛊惑民心罪名关押的寒门才子。青年仰头望向城楼,声音穿透风雪:陈大人!您曾说科举是寒门的希望,可如今,它不过是另一座权贵的牢笼!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陈默内心最后一道防线。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初入京城时的窘迫、父亲含冤而死的悲愤、与苏砚并肩反抗时的热血,还有那些他亲手制定却又亲手践踏的规则。他忽然想起苏砚临终前攥着的半块木牌,原来从他默许第一份贿赂开始,就已经踏上了与旧权贵相同的道路。
下令驱散吧。陈默声音沙哑地对身旁将领说。可当他看到学子们眼中的失望与愤怒时,突然抬手阻止:等等...让他们进来。
书房内,青年学子们怒目而视。陈默缓缓打开密柜,取出那些记录着舞弊证据的卷宗,还有官员们送来的贿赂清单:这些,你们都带走吧。众人震惊地看着他,而他只是苦笑:我曾以为打破旧制就能带来公平,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己。现在,该有人来终结这场闹剧了。
当夜,陈默独自走向皇宫。雪越下越大,他的脚印很快被新雪覆盖。宫门前,他解下官印,对着守卫说:请转告陛下,科举制的弊病,陈某愿一人承担。转身离去时,他终于感到了久违的轻松,却也深知,自己终究成了反抗者的反面教材,而那些试图打破规则的人,或许正在某个角落,重蹈他的覆辙。
无力反抗
陈默脱下一身官袍,换上粗布衣裳,悄然离开了京城。曾经熙熙攘攘的尚书府如今门可罗雀,只有墙角的积雪无声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他原以为交出罪证、辞去官职,便能与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