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定的
将军误会了。我解释道,我并非要将军背叛吴国,而是想知道,若形势所迫,将军以为江东士族会作何选择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东吴政治的核心。东吴地区的大族豪门,历来有着自己的利益和考量,他们对孙权的支持并非无条件的。
陆逊思索片刻,缓缓道:若蜀汉真能统一北方,且承诺保全江东士族利益,给予适当自治权,我想...许多人会愿意接受和平统一,而非继续战争。
这个回答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原本的历史中,三国鼎立局面持续多年,最终魏国统一天下。但如今,我有机会改变这一切,让蜀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击败魏国后,和平统一东吴,而非重复三国相争的悲剧。
多谢将军直言。我真诚地说,若有朝一日,蜀汉北伐成功,希望能再与将军详谈东吴之事。无论结果如何,我相信将军必是为民着想,顾全大局之人。
陆逊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马军师此番话,我会记在心中。不过,眼下我们仍是敌军,各为其主,战场上不会留情。
我点头表示理解:自然。不过,将军可否告知,为何突然撤军
陆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回答道:实不相瞒,吴国内部出现了一些...变故。加上北方魏军压力减轻,孙权担心腹背受敌,命我暂且撤军,稳固后方。
这个信息与我所知的历史有所出入,但也在情理之中。历史已经因我的存在而改变,东吴的内部局势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临别前,陆逊突然问道:马军师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和谋略,实在难得。不知师从何人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总不能说我是从未来穿越而来,对三国历史了如指掌吧
在下天资愚钝,只是侥幸受到诸葛丞相提携,加上平日勤读兵书,略有心得而已。我谦虚地回答。
陆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或许如此。只是,马军师的一些想法和策略,与我所见过的任何人都不同,颇有...超越时代之感。
他的敏锐让我心头一震。陆逊不愧是名将,居然能察觉到我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必须更加小心,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陆将军过誉了。在下只是善于思考,别无长处。
会面结束后,我回到营中,心情复杂。这次与陆逊的会面,不仅让我了解了东吴的内部情况,更让我看到了一条可能的和平统一路径。如果能说服东吴的江东士族,在北伐成功后和平归附,或许真能避免更多的战争和流血。
回到蜀地后,我向诸葛亮详细汇报了抵御吴军的经过,但隐去了与陆逊私下会面的部分。虽然我相信诸葛亮的胸怀和远见,但这样的行动毕竟擅越职权,不宜公开。
诸葛亮对我的表现大加赞赏:幼常此行,不仅守住了南方门户,还迫使吴军退却,实乃大功一件!陛下已下诏,加封你为军师将军,位列重臣。
这个任命让我又惊又喜。在短短几年内,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参军,成长为了手握重兵的军师将军,这在原本的历史中是不可想象的。马谡的命运,已经彻底改变。
回到成都休整不过半月,北方战场便传来捷报——魏延和姜维联手攻下了几座重要关隘,直逼长安。诸葛亮立即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战略。
如今形势大好,魏军主力被我军牵制在陇西一带,长安守备空虚。诸葛亮在沙盘前分析道,此乃天赐良机,我们当一鼓作气,直取长安!
众将纷纷附和,士气高涨。唯有我看出了其中的风险:丞相,长安虽是良机,但我军若贸然深入,补给线将过长。魏国若派司马懿率军切断我们的后路,我军将腹背受敌。
诸葛亮赞许地看了我一眼:幼常所虑极是。正因如此,我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