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派你率军前往增援魏延,一来加强攻打长安的力量,二来确保我军补给线安全。你可有把握
我心中一动,这是改变历史的又一个关键点。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从未成功攻占长安。如今我有机会参与这一战役,或许能彻底改变历史走向。
末将愿率军出征,全力协助魏延将军攻取长安!我坚定地回答。
三日后,我率领五千精锐,从褒斜道北上,与魏延、姜维的部队在长安外围会合。此时,魏延已经击败了长安外围的魏军防御,军队士气高昂。
马军师来得正好!魏延兴奋地说,我军已占据长安南郊要地,破城只在旦夕之间。不过,有探子报告,司马懿正率军急速回援,我们必须抢在他到达前攻下长安。
我立即与魏延、姜维商议攻城策略。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姜维负责正面攻城,吸引魏军注意;魏延率骑兵在城外设伏,阻击可能的援军;我则带领一支精锐小队,趁夜从城西薄弱处突入。
第二天拂晓,攻城战开始了。姜维指挥大军猛攻东门,战况激烈;而我率领三百精锐,借着晨雾掩护,成功从西侧城墙突破,杀入城中,并打开了西门,让更多蜀军涌入。
魏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坚持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宣告崩溃。长安,这座曾经的汉朝都城,时隔多年,再次落入了蜀汉之手!
就在我们欢庆胜利之际,斥候带来紧急消息——司马懿率领五万大军,已经距离长安不足百里!这支魏军来势汹汹,显然是要收复失地。
形势陡然紧张起来。魏延主张立即撤军,保存实力;姜维则坚持死守长安,等待诸葛亮大军增援。双方争执不下,都望向了我。
我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长安易守难攻,若我们布防得当,即便司马懿兵多,也难以短时间内攻下城池。但同时,我们的补给线过长,难以长期坚守。最明智的做法是,一部分军队坚守城池,另一部分机动出击,骚扰司马懿的补给线,迫使他不得不分兵应对。
魏延和姜维都被我的分析说服了。于是,姜维留守长安城,魏延则率骑兵在城外游击,而我负责统筹全局,协调两方行动。
三日后,司马懿大军抵达长安城下,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并未立即发动总攻,而是在城外扎营观望。
司马懿此人谨慎异常,必定是担心有诈。我分析道,我们可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防御,同时派人向丞相求援。
终于,在第五天,诸葛亮率领大军抵达,与我们里应外合,一举击败了司马懿的军队。司马懿不得不率残部撤退,暂时放弃了收复长安的计划。
这次战役的胜利,意味着蜀汉成功占领了关中地区,大大扩展了领土,也为未来进一步北伐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最成功的一次,完全改变了原本历史上蜀汉的命运轨迹。
战后,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战略。有将领提议乘胜追击,直取洛阳;也有人建议先巩固已占领的地盘,再图后续。
诸葛亮沉思良久,最终说道:洛阳乃魏国腹地,易攻难守。我军若贸然深入,补给线将更加脆弱。依我之见,当先稳固关中,休养生息,待来年再图大计。
我完全赞同诸葛亮的意见:丞相所言极是。此战我军已深入魏境,补给线过长,若贸然进攻洛阳,恐有不测。不如如丞相所言,先稳固关中,来年再图大计。
就这样,我军在长安驻扎下来,开始了休整和巩固。诸葛亮任命姜维为关中都督,负责治理新占领的地区;我则率领一支精锐,继续向西征服河西走廊,切断魏国与西域的联系。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蜀汉的统治范围大幅扩张,已经控制了整个关中和部分河西地区。魏国被迫退守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