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5章 承上启下
—比起光鲜的飞鱼服,比起锃亮的腰牌,这带着补丁的破袄,这缺了角的腰牌,倒更像真正的“獬豸”:不图华丽,只守公正,哪怕补丁摞补丁,也能在毒油里护住人心的善。

    后堂传来李典史的叫声:“张小旗!新差事来了——城北当铺丢了银锭,你带弟兄们去瞧瞧!”

    “知道了!”他站起身,飞鱼服的补丁在风中晃了晃,腰间的缺角腰牌磕在石狮子上,发出清越的“叮”声——不是青铜的冷响,倒像块被焐热的老银,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老王揣着半块馒头跟上来,缺牙的嘴漏着风:“头儿,咱这‘编外协防’,怕是要变成‘正经班’了?”

    “正经不正经,不重要。”张小帅望着应天府的晨光,雪水从瓦当滴下来,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袄子上,“只要这破袄能遮风,这腰牌能镇恶,咱仨啊,就是天底下最‘正经’的锦衣卫。”

    春风卷着草香吹来,吹开了他腰间的荷包——里面装着半片碎银,边缘的“油”字早已被磨掉,只剩下个模糊的印记,像朵开在劫后的花。而他知道,比起油作局的毒油,比起权势的浮华,这带着补丁的温暖,这守着公正的真心,才是永远不会被熬化的“镇物”——就像獬豸纹下的魂,从来不在铜皮上,而在他们仨揣着窝头、踩着积雪、破尽奇案的脚步声里,在每个用破袄护住的、不被毒油烫坏的黎明里。

    蝉鸣渐起时,三人的身影消失在应天府的街巷里。飞鱼服的补丁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碎银——那不是例银的光泽,是人心未被磨蚀的、最朴素的亮。

    《锦衣钩魂篇》

    :棉絮与鸡冠血

    嘉靖三十九年秋,应天府的梧桐叶刚染上金边,张小帅就着街角油饼铺的热汤,啃完了最后半块掺麦麸的窝窝头。袖口的棉絮又钻了出来,像团赶不走的寒雾,贴着他冻裂的手腕——这袭飞鱼服已经穿了三年,玄色缎面磨成了浅灰,内衬的粗布补丁上,还留着去年油镬案时溅到的毒油焦痕。

    “头儿,您这袖口快成棉絮窝了。”老王蹲在旁边,缺了颗门牙的嘴漏着风,油饼渣子混着热汤喷在青石板上,“昨儿我婆娘缝补时说,再找不着整块布料,怕是要把陪嫁的被面拆了——您说咱这‘正经班’,咋比编外时还寒酸?”

    话未说完,街角突然传来急骤的锣声。三个扛着门板的衙役低头疾走,门板上的青布被风掀起角,露出只青紫色的脚——脚趾蜷曲如钩,脚踝处凝着团暗红血痂,像朵开败的鸡冠花。大牛的鬼头刀“当啷”磕在石墩上,刀身映出他瞪大的眼:“是‘钩魂脚’!和三个月前王屠户家的尸身一个样!”

    张小帅猛地站起身,棉絮蹭过油饼铺的案板,沾了层金黄的油渣。他记得那起案子:王屠户死在自家肉铺,浑身没有外伤,唯有双脚脚趾蜷曲如钩,脚踝处缠着圈细如发丝的铁丝,铁丝上凝着的血痂,正是这般暗红如鸡冠——仵作说,这是江湖失传的“钩魂索”刑,用特制的铁丝勾住脚筋,活活将人“钩”断心脉。

    “跟上。”他扯了扯腰间缺角的腰牌——獬豸纹的残角处,不知何时沾了点油渣,倒像獬豸衔着颗谷粒,透着股子烟火气,“这次尸体在城西,和前两起的城南、城东正好连成个‘三才阵’,怕是冲咱们锦衣卫的‘三司六扇’布局来的。”

    :钩索与铁丝谜

    城西义庄的停尸间里,腐味混着艾草香扑面而来。

    老王举着灯笼凑近门板,青布掀开的刹那,灯笼光焰猛地晃了晃——死者是个中年货郎,左手攥着半串糖葫芦,糖霜早已化了,黏糊糊的糖汁渗进袖口,却在手腕处戛然而止,露出道细如发丝的勒痕,颜色比脚踝的血痂浅些,却透着股子诡异的青紫色。

    “钩魂索,先钩脚,再钩手,最后锁心脉。”大牛的鬼头刀戳了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锦小旗简介 >大明锦小旗目录 > 第35章 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