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单元6:东厂来抢功续
,是归家的归。她望着暮色里的灯笼铺,屋檐下的镇魂铃还在响,杨花还在落,远处的童谣还在飘:“算筹刀,绣春鞘,灯笼亮了龙鳞消——人间处处炊饼香,不盼龙来盼人笑!”忽然觉得,这碎瓷片上的龙,终究是成了街坊们口中的故事,而他们守着的灯笼铺,才是实实在在的、能摸得着的暖。
当:棺木缝里的算筹印
暮秋的雨丝斜斜切进灯笼铺,老王握着漆刷的手顿在半空,刷毛上的暖黄大漆滴在新做的棺木上,晕开的圆斑像极了三年前丹炉崩裂时溅出的火星。张小帅倚着门框,指尖摩挲着碎瓷片上“弘德殿制”的残刻,釉面冰裂纹里嵌着的雨珠,在暮色里映出细窄的光——像极了内官监密道里,那些被砌进墙的工匠,临终前指甲抠出的缝。
“宫里的单子,向来是王扒皮的顺天府包揽。”老王擦了擦漆刷,刀疤脸在灯笼光里忽明忽暗,“你当年查‘活料案’时,见过多少口‘七寸薄棺’——棺底铺着丹砂,说是‘镇魂’,实则……”他没说完,却见张小帅袖中的碎瓷片轻轻磕在门框上,三年前嵌进门缝的龙形残片,此刻与新刻的算筹符相触,投出个歪扭的“验”字。
小囡抱着陶罐跑进来,罐口爬着的红蚂蚁驮着碎米——那是她给新收的弃婴攒的口粮,“头儿,刘掌柜说今儿晌午,内官监抬来口黑棺,棺头画着玄龟纹,跟王扒皮袖口的补丁一模一样!”她忽然指着窗外,淋了雨的“平安殡葬”招牌下,停着辆盖着油布的棺车,车轮碾过的水洼里,漂着片染了丹砂的黄纸。
碎瓷片在掌心发烫,“弘德殿制”的刻痕蹭着袖口的算筹补丁——那是小囡用老王旧官服改的,针脚间藏着“人”字暗纹。张小帅望着棺车油布下露出的棺角,玄龟纹边缘的金粉已被雨水冲掉,露出底下刻的“火德真君”残像——真君脚下的龟甲,分明是内官监工匠的“活料”编号。
“开棺。”他敲了敲门框上的镇魂铃,铜铃缺角处缠着的红绳甩落雨珠,在棺木上溅出“啪嗒”声,“当年马大爷说,棺木缝里藏着活人债——内官监的棺,十口有九口底儿漏。”话音未落,棺车旁的东厂番子忽然拔刀,飞鱼服的绣春刀在雨里泛着冷光,却在看见张小帅胸前的镇魂铃时,刀刃猛地一抖——那是当年丹炉崩塌时,从豹房密道抢出的残铃,铃舌上还留着“人”字刻痕。
老王的漆刷“哐当”掉进漆桶,漆液溅在棺木玄龟纹上,竟把龟甲网格染成了“人”字形。他摸出藏在袖口的算筹刀——那是用马员外最后一根算筹磨的,竹面刻着的“验”字,边缘还留着老人临终前的牙印,“番子大人,咱殡葬铺的规矩——见棺必验,见漆必查。您这玄龟纹的漆……”他忽然指着棺木接缝,那里渗着极细的丹砂粉,“怕是掺了‘活料’血的‘镇魂漆’吧?”
番子的脸色骤变,绣春刀鞘的獬豸纹蹭到棺木,竟带下块漆皮——底下露出的,不是原木,是块弘德殿窑砖,砖面冰裂纹里嵌着半截指骨,指节上刻着极小的“戊申年李”。小囡的红蚂蚁忽然涌进棺缝,触角上的碎米蹭到丹砂粉,竟在砖面排出“冤”字——三年前在豹房密道,它们曾驮着碎瓷片,在累累白骨间拼出过同样的字。
“这棺木……是用密道砖改的。”张小帅的算筹刀划开棺底油布,露出的不是棺板,是三块连在一起的弘德殿窑砖,砖缝里塞着带血的草纸,“内官监的‘活料’没炼成丹,就被砌进棺木——怕他们的魂儿顺着密道爬出来,才用窑砖镇着。”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离火阁看见的场景:丹炉地基里,层层叠叠的窑砖,每块都刻着工匠的血名。
棺缝里的丹砂粉遇雨化开,在砖面冲出极细的沟痕——像眼泪,更像当年工匠们被丹砂灼痛时,在砖上爬过的痕迹。老王的算筹刀轻轻敲了敲窑砖,砖面竟发出空响——里面
h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