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集 侍郎南下
    咸丰十一年暮春,运河水面漂着柳絮,宛如撒了一把碎玉。刑部侍郎陈观澜站在船头,望着两岸青砖黛瓦,心中却如这春水般浑浊。他奉慈禧密旨南下考察刑狱,袖中还藏着太后亲赐的密旨——务必查清江浙官场是否有湘军余孽结党营私。

    大人,前方驿站到了。小厮来福的声音打断思绪。陈观澜转身时,瞥见隔壁画舫上有个青衫书生正捧着《申报》细读,报纸头版余杭奇案四字刺得他眼眶发烫。去年他在都察院任职时,曾见过杨乃武姐姐杨淑英的京控状子,那字迹力透纸背,像极了当年湘军战报上的血书。

    “先生可是去杭州?”书生突然开口,打断了陈观澜的思绪。他缓缓抬起头,只见那书生面带微笑,将手中的报纸轻轻折起,露出了“方鸿渐”三个字的名帖。

    “晚生乃《申报》记者,正欲探访余杭奇案,不知能否与大人通行?”方鸿渐的声音温和而恳切,似乎对这起案件充记了浓厚的兴趣。

    陈观澜的眉头微微一挑,他的目光迅速扫过方鸿渐的全身,最后落在了对方腰间那块褪色的玉佩上。那块玉佩虽然年代久远,但上面的雕刻依然清晰可见,那是前明东林党人的信物。

    陈观澜心中一动,不动声色地颔首道:“既如此,便通船吧。”

    船舱内的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方鸿渐铺开了手中的卷宗,将其中的内容展示给陈观澜看。

    “大人请看,余杭县的验尸记录仅有‘砒霜中毒’四字,却没有七窍查验、肠胃剖验等细节。而葛品连之妻的供述称其死前发热咳嗽,倒更像是流火之症。”方鸿渐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不解。

    流火?陈观澜指尖停在丹毒二字上,想起老家郎中曾说此症发作时皮肤青紫,与中毒相似。他抬头望向窗外,水面倒映着驿馆飞檐,像极了余杭县衙的匾额。

    戌时三刻,浙江按察使衙门。当值师爷捧着卷宗赔笑:陈大人舟车劳顿,不如先歇着,这余杭案不过是奸夫淫妇弑亲,证据确凿

    证据?陈观澜猛地推开茶盏,青瓷盖碗在案上滚出半圈,葛品连发病前曾撞破后脑,为何验尸簿未提?其家有霉变豆渣,为何不查是否中毒?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靴声。浙江按察使吴承仕笑着进来,袖口露出半幅湘绣——正是湘军旧部的暗纹。大人千里奔波,何必为区区民案劳神?他亲手斟茶,琥珀色的茶汤里浮着几朵茉莉,巡抚大人已上表,此案不日便会定谳。

    陈观澜盯着对方食指上的翡翠扳指,那形制与京中某位军机大臣的赠品如出一辙。他端起茶盏,任热气模糊镜片:本侍郎奉密旨考察刑狱,若连个案卷都看不得,回去如何复命?

    吴承仕的笑容僵在脸上。师爷见状忙捧来卷宗,陈观澜一眼就看见沈祥的验尸签名——那字迹抖得厉害,最后一笔拖出长痕,像极了临刑犯人的绝笔。

    子时初,陈观澜在驿站翻阅《洗冤录》,烛花突然爆响。来福捧着密信进来,蜡封上赫然是军机处三字。信中只有一行朱笔:余杭案牵涉湘系,望慎行。

    他捏着信纸在烛火上转动,火光照得脸上忽明忽暗。想起三年前湘军收复杭州时,曾纵容士兵劫掠三日,时任余杭知县的刘锡彤正是湘军幕宾出身。如今杨乃武案闹得沸沸扬扬,《申报》连篇累牍质疑,怕是触了某些人的逆鳞。

    大人,方记者求见。来福的通报打断思绪。方鸿渐推门而入,衣襟上沾着露水:在下暗访到葛品连邻居,称其发病前小腿红肿,医馆rerds显示曾抓过清热解毒的药——这正是流火之兆。

    陈观澜猛地站起,茶盏倾翻在卷宗上,晕开的墨痕如葛品连嘴角的血渍。他想起方才看验尸记录,沈祥竟未提及死者皮肤状况,这绝非疏忽——砒霜中毒与流火之症的区别,正是《洗冤录》开篇便讲的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清末奇案录简介 >清末奇案录目录 > 第3集 侍郎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