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她翻开书,指尖划过自己之前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又忍不住抬头看向门口。
学科竞赛小组第一次正式会议,她和周默被分在了同一组。
门被推开,林老师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三个同学——物理课代表张毅、生物成绩优异的李薇,还有周默。他今天穿了件深蓝色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中间,露出线条分明的手腕和那块永远精准的机械表。
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吧。林老师推了推眼镜,这次全市高中学科竞赛,我们学校历来是强队。你们五位是从各科尖子中选出来的代表。
蓝安宁的视线不自觉地飘向周默。他坐得笔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又是那个习惯,像是在弹钢琴。
第一轮是团队合作项目,题目涉及多学科交叉。林老师继续道,今天我们先做个练习,看看大家配合的情况。
投影仪亮起,一道复杂的题目出现在屏幕上:
【设计一个能够检测水体污染并自动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智能系统,需包含传感器设计、化学反应原理及数学模型。】
蓝安宁立刻在脑中勾勒出一个基于纳米材料的解决方案,而周默几乎同时开口:我们可以从系统架构开始,先建立数学模型。
不,应该先确定化学反应路径。蓝安宁打断他,没有具体的反应原理,数学模型只是空中楼阁。
周默转过头,那双锐利的眼睛直视她:建立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筛选最有效的反应路径,避免实验盲区。
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其他三位同学交换着眼神,林老师却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场对峙。
蓝安宁感到一股热气涌上脸颊:化学反应的可行性是基础。如果选择的反应条件苛刻或产率低,再完美的模型也是纸上谈兵。
而盲目实验会浪费大量时间。周默的声音依然平静,但语速略微加快,先通过理论计算缩小范围,效率会提高至少40%。
效率不是唯一标准!蓝安宁的手指不自觉地卷起了书角,科学发现有时需要直觉和意外。
周默微微皱眉:直觉不可靠。
那你的模型能解释所有化学反应吗蓝安宁反击道,去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点击化学,最初就是偶然发现的!
林老师突然笑出声来:好了,两位。不如这样,你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准备方案,下周一我们再讨论。
离开实验室时,蓝安宁的步伐比平时快了许多。苏晓在走廊等她,一见面就瞪大了眼睛:哇,谁惹到我们的化学女王了脸都气红了。
没什么,就是和新组的同学意见不合。蓝安宁把书本塞进书包,力度有点大。
周默苏晓眨眨眼,听说你们今天一起开会。
蓝安宁停下动作:你怎么知道
猜的。苏晓笑得意味深长,最近你提到他的次数有点多啊。上周是周默又拿了物理满分,前天是周默的英语作文被当范文...
那是因为我们并列第一,自然要关注竞争对手。蓝安宁辩解道,却感到耳根发热。
苏晓只是笑,不再多说。
接下来的几天,蓝安宁全身心投入到竞赛准备中。她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污染处理的文献,设计了三种可能的纳米催化剂结构。每次离开图书馆时,天色都已暗沉,而经过音乐教室时,总能听到里面传来钢琴声。
周四晚上,琴声格外清晰。蓝安宁放轻脚步,透过门上的小窗望去——周默背对着门,修长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舞动。那是一首她没听过的曲子,旋律时而如流水般舒缓,时而如雷雨般激烈。
她屏住呼吸,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周默自己创作的。那个在课堂上冷静理性、在辩论中寸步不让的学神,竟有如此感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