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045章 没发动机?免谈!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年轻人们开始小声讨论,有的面露愧色,有的则在认真思考。

    李明远率先发言:

    “陈总,我觉得主要还是语言问题,有时候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清楚,或者听不明白关键的地方。”

    程不失补充道:

    “还有就是,我们对苏方的一些设计规范和习惯不熟悉,问的问题可能在他们看来太初级了。”

    屠继达则说:“有时候一个问题,可能好几个人都遇到了,分别去问,确实浪费了专家的时间。”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在陈天宇的引导下,整个团队逐渐形成共识,并制定了几条改进措施:

    第一,继续加强俄语学习,特别是专业术语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

    第二,在向苏方专家请教问题之前,必须做足“功课”。

    首先在内部进行讨论,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避免提出过于浅显或重复的问题。

    提问前,要将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整理清晰,最好能用俄语书写下来,以便苏方专家快速理解。

    第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每个小组推选俄语较好的成员作为主要提问人和记录员。

    在请教过程中,详细记录苏方专家的解答和指导意见。

    第四,建立问题与解答档案。

    每次请教后,小组要将记录内容整理归档,供所有成员查阅学习。

    后续小组成员在遇到相似问题时,必须先查阅档案,确认没有现成答案后再考虑提问。

    在这些措施规范化后,所有新来组员迅速行动起来。

    以往那种“单打独斗”、遇到问题就莽撞去问的情况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内部热烈的讨论,以及在提问前字斟句酌的准备。

    这样主动调整后,变化是显著的,苏方专家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

    华夏年轻工程师们提出的问题,质量明显提高了。

    不再是含糊不清的表述,而是条理清晰、直指关键。

    问题的数量也明显减少了,但每一个问题都颇有分量。

    瓦西里对他的同事说:

    “奇怪,最近那些华夏年轻人,好像一下子开窍了?

    问的问题精炼多了,也不再问一些我们解释过好几遍的东西了。”

    另一位专家点头称是:

    “是啊,我注意到,他们现在提问都是几个人一起来,还有人专门做笔记。

    不像以前,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换着花样地问。”

    发现这一点后,一位与陈天宇相熟的苏联部门负责人忍不住向他打听。

    陈天宇笑着把华夏团队内部的整改方案,拿出来简单地说了一遍。

    这位负责人听后,不禁对华夏团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精神肃然起敬。

    当这些情况在苏方专家中传开后,他们对这群华夏年轻人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原先那点因为指导不畅带来的不耐烦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他们看到的是一群真正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并且善于反思和改进的年轻人。

    在这种认知转变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引导和支持,苏联专家们在指导华夏学生时明显更用心了。

    他们不仅耐心解答问题,还会主动传授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和技巧,甚至还主动给这些华夏学生布置“作业”。

    华夏团队与苏联专家之间,逐渐建立起了更为紧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年轻的工程师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快的成长,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航空军工1950简介 >航空军工1950目录 > 045章 没发动机?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