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一个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谋士,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囚徒。这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承受。
他想起了母亲。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教他读书识字,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她总是说:元直,人活一世,首重忠孝。忠是对国家,孝是对父母。若两者冲突,取舍艰难,但良心不能泯灭。
如今,他为了尽孝,离开了主公,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这难道就是母亲的期望吗他不敢想象母亲被曹操控制的情形。曹操的手段,他是有所耳闻的。他会用母亲来逼迫自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捏碎他的意志吗
不,他不能屈服。徐庶猛地攥紧了拳头。他是徐庶,是颍川徐元直!他可以忍受牢狱之灾,可以放弃功名利禄,但他绝不能背叛自己的良心,绝不能为曹操献上一条不利于刘备的计策!
可是,不合作,又能怎么样呢母亲还在曹操手中,这是他唯一的软肋。曹操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他生不如死。
夜,渐渐深了。驿站外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盔甲摩擦的声响。徐庶蜷缩在角落里,毫无睡意。窗外的月光透过狭小的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他此刻混乱的心绪。
他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年少时与石韬、孟建等人畅谈天下大势的豪情;想起投靠刘备后,君臣相得的融洽;想起在战场上,与刘备、关羽、张飞并肩作战的激情岁月……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却又那么遥远。
现在,他被困在这里,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他像是被困在一个巨大的囚笼里,外面是曹操布下的天罗地网,而内心的枷锁,却是他对母亲的牵挂和对刘备的愧疚。
刘备……他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希望刘备能够理解他,也希望刘备能够忘记他,带领着他的军队,去完成他们共同的理想。不要因为自己而分心,不要因为自己而停下脚步。
至于诸葛亮……徐庶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推荐给刘备的这个人,将会是未来三国舞台上最耀眼的存在。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有扭转乾坤之力。刘备得之,如鱼得水。这是他的赎罪,也是他的期望。希望诸葛亮能够代替他,辅佐刘备,实现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诸葛亮,你一定要成功……徐庶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而他,徐庶,或许注定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的注脚,一个因忠孝难全而抱憾终身的悲剧人物。他闭上眼睛,任由苦涩的泪水无声地滑落。北上的道路,不仅通往许都,更通往他内心深处那座无形的、名为心囚的牢笼。
(第二章:牢狱之中,往事如烟)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徐庶不知道自己被关了多久,也许是三天,也许是五天。每日只有粗劣的饭食送来,看守的士兵也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查看,并不多言。没有人提审他,也没有人告诉他曹操的打算。这种未知的等待,比直接的拷问更让人煎熬。
徐庶索性不再去想未来,转而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记忆像开了闸的洪水,汹涌而至。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颍川阳翟。那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兵法谋略。乡里人都以他为荣,父母更是对他寄予厚望。母亲常常在灯下缝补衣裳,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教导他读书做人。父亲则希望他能走仕途,光耀门楣。
元直,记住,读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经世济民,为了辅佐明君,安定天下。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犹在耳边。
徐庶做到了。他年纪轻轻便以才名闻名于颍川,与石韬、孟建并称当世才俊。他们一起游历,一起探讨学问,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