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式
果然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中正式步枪的标配刺刀!
这个发现像一道电流,瞬间贯穿了他。他立刻在电脑上搜索中正式刺刀的详细资料和图片。当屏幕上清晰的历史照片与他手中正在清理的实物细节——无论是刀身的长度、宽度、血槽的形状、护手的样式,还是刀柄连接环的结构——都完美契合时,最后一丝关于这把刀身份来源的疑虑也烟消云散。
剩下的工作,是赋予它应有的尊严。他放弃了重新制作一个完整木柄的打算。那截残存的、腐朽的刀柄根部,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强行替换只会显得虚假。他选用了一种深褐色的硬木,精心打磨成一个小小的、可以严丝合缝嵌入残存刀柄根部的木楔。没有上亮漆,只用最淡的亚光木蜡油薄薄涂了一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岁月的沧桑感,又巧妙地固定了残柄,使其不再松动脱落。
刀鞘早已遗失在漫长的时光里。他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和资料,选用厚实的牛皮,按照当年中正式刺刀鞘的样式,纯手工裁剪、塑形、打孔、缝合。针脚细密而结实,边缘用特制的深棕色染料处理,模拟出经年累月使用的古旧感。最后,在鞘口处,他嵌入了一个小小的、用黄铜精心仿制的卡榫。当修复一新的刺刀缓缓插入皮鞘时,咔嗒一声轻响,清脆而稳固,仿佛时光的齿轮在此刻严丝合缝地咬合。
整整一周,刘十三几乎足不出户,全身心沉浸在这场跨越时空的修复中。工作室里弥漫着皮革、木蜡油和金属清洗剂混合的独特气味。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他轻轻地将刺刀推入皮鞘,听着那声清脆的咔嗒声响起时,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与释然涌上心头。
他轻轻摩挲着皮鞘温润的质感,感受着里面刺刀冰冷的坚硬。这件饱经战火、浸透血泪的武器,终于在他手中,以一种庄重而肃穆的姿态,重获新生。它不再狰狞,却沉淀着更加厚重的力量。
几天后,市抗战纪念馆。窗明几净,恒温恒湿。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消毒水和旧纸张混合的味道,一种属于博物馆特有的、沉静肃穆的气息。
明亮的射灯光柱如同舞台追光,精准地打在一个新布置好的独立展柜中央。深蓝色的天鹅绒衬布上,静静地横卧着那把刺刀。它已不复古玩店角落里的破败狰狞。刀身锈蚀被精心清除,虽不复当年寒光四射,却呈现出一种内敛沉郁的深灰色金属光泽,清晰地展示着中正式特有的形制。刀尖的豁口,如同一个无法愈合的伤疤,在灯光下无比醒目。刀柄根部,那截残存的朽木被巧妙地嵌入新的深褐色硬木楔中,形成一种残缺与修复的和谐。外面,是手工缝制的深棕色牛皮刀鞘,样式古朴,针脚细密,透着岁月的厚重感。
展柜下方,一块简洁的黑色铭牌上,刻着几行清晰的文字:
**抗战文物:中正式步枪刺刀**
**年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征集来源:民间收藏家刘十三先生捐赠**
**说明:此刀于晋西北地区征集,据考曾参与1942年青石镇外围对日伏击战,在惨烈搏杀中刀尖崩缺。为抗战军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之历史见证。**
刘十三站在展柜前,隔着厚厚的、一尘不染的防弹玻璃,凝视着里面的刺刀。一周前修复完成时的释然感已经沉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复杂的心绪。周围参观者的低声交谈仿佛隔着一层水幕,模糊不清。他的目光穿透玻璃,落在那道狰狞的刀尖豁口上,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青石镇外那刺耳的金属断裂声和鬼子军曹濒死的咆哮。
时间在纪念馆恒定的温度和光线里仿佛失去了流速。不知站了多久,腿脚都有些发麻。他轻轻吐出一口气,准备转身离开。就在目光最后扫过展柜玻璃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