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东升乡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山风依旧刺骨,草还没返青,泥路上还有冬天留下的车辙。</p>
雷书记坐在办公室里,窗户虚掩着,手里捏着一份打印纸,纸张边缘起了毛。他沉默了很久,忽然问道:“你觉得,小高这人怎么样?”</p>
这是他与乡长胡大平的第三次谈话,主题都围着一个人——高远。</p>
胡大平皱了皱眉:“年轻人是不错,脑子灵,干劲也足。可协调经验不足,不见得管得住那些老村干。”</p>
雷书记点了支烟。他将那纸摊在桌上,纸面上写着:“东升乡脱贫攻坚阶段性问题排查建议书——草拟人:高远。”</p>
“他还欠一口气。”雷书记淡淡说。</p>
那天晚上,他把高远叫到办公室,没有多余铺垫,只说了一句:</p>
“乡里准备组织一次‘村级调研’,不走形式,真查问题。你来牵头。”</p>
高远一愣:“我?”</p>
“你牵头,其他干部配合,名单我来开。你负责安排路线、分工、记录。调研报告,你起草一稿交给我看。”雷书记语气不容置疑。</p>
高远点头:“我明白。”</p>
离开那间屋子时,他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工作任务。</p>
这是考察。</p>
是雷书记在看他——是不是真能带人干活,而不是一个只会写材料的“文弱秀才”。</p>
调研工作分为三组,高远带主组,重点走三个“重点村”:上寨、坪岭、下罗。每村驻点三天,查村账、访农户、与村干部碰面。</p>
第一站是坪岭村。</p>
村支书是出了名的“老油条”——姓黄,五十出头,话少但拐弯抹角惯了。</p>
调研第一天,饭桌上,老黄就开始打“预防针”:</p>
“我们村啊,脱贫任务完成早,账面清清楚楚,一看就明白。”</p>
高远笑笑:“那咱们一块翻翻,看明白了更安心。”</p>
第二天,调研小组查账时,发现一笔款项颇有问题。2001年4月,村里以“修整小水沟”为名申报了两万元扶贫款,但工程报告只有一页纸,连验收图都没。</p>
“老黄,这项目有完工记录吗?”高远试探着问。</p>
老黄一愣,笑着说:“有有有,我找找,在老会计那儿。”</p>
一找,就是两天没着落。</p>
第三天下午,高远直接去了沟渠现场,结果那片地方根本没有明显改建痕迹,村民也说:“修过?没见动工啊。”</p>
当晚,他找村支书摊牌。</p>
“黄书记,我不是查你,我是代表乡里查问题。东西写在纸上,数字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帮我这个忙,把话说清楚。”</p>
老黄皱着眉,沉默许久,终叹了口气。</p>
“那时候要交项目,没来得及做,就先上了账……钱留着的,也没乱用。”</p>
“钱在哪?”</p>
“还在账上,我真没敢动。”</p>
最终,在高远坚持下,这笔款项被列入“拨款未落实工作”处理,并写入整改建议。雷书记看到材料时,点了点头:“有眼力,也有分寸。”</p>
更难的是协调。</p>
调研第二站下罗村时,陪同干部李会计因“分组记录”方式与高远起了争执。</p>
“你没看文件要求吗?要按‘户籍+收入+返贫风险’三类建档,你现在乱来,数据怎么汇总?”</p>